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製造強國建設進程中,產業工人隊伍壯大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。日前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《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》,提出力爭到2035年,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、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、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,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,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。
隨著現代化產業體係向深向新不斷完善,全社會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的需求更為迫切。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,總量持續擴大,素質穩步提升。截至2022年,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約為6000萬人,占技能人才比例約為30%,但與發達國家如德國、日本等高技能人才占比近50%相比,仍有一定的差距。
今年兩會,全國人大代表、全國工商聯執委、董事長鄭月明圍繞加大政策落實力度,支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交建議。他認為,對於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和技能人才培養,國家頂層設計已經比較全麵係統,但在支持企業培養產業工人政策落實、職業院校教育體係與企業用人需求和高技能人才激勵方麵,仍存在一些問題。
鄭月明表示,高水平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工程,涉及“選用育留”等多個環節。企業不僅要消耗較高的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,進行長期係統性的培訓和激勵,還會麵臨人才培養後流失無法獲得預期回報的風險。現階段除了企業支出的職工教育經費外,缺少政府資金支持,企業對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積極性不高。
另外,當前職業院校教育體係存在與企業用人需求脫節的情況。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、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、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存在一定差距,滯後於新技術迭代和產業發展節奏。例如隨著新材料技術進步,一些新興材料的研發和工業化取得了顯著進展,國產化水平快速提升,但是很多職業院校課程還停留在傳統材料科學的基礎理論階段。
“在對高技能人才激勵方麵力度不夠,存在住房補助、技能競賽獎補等政策落實力度不夠,執行過程中出現‘打折’現象。”鄭月明表示。
對此,鄭月明建言,要把支持企業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相關政策落到實處,提升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積極性。對於重大戰略、重大工程、重大項目、重點產業的技能人才招用,給予企業一定比例的專項補貼。大力支持企業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、公共實訓基地、技能大師工作室等,對成果突出的企業給予獎勵。
同時,繼續引導職業教育院校進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體係。優化課程設置,突出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。加大經費支持力度,加強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建設,鼓勵院校教師到企業實踐,支持院校聘請企業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。
在高技能人才激勵方麵,建議結合產業園區實際情況,支持建設園區周邊人才社區,提高高技能人才補貼和市級以上技能比賽的獎補標準,確保資金及時到位,足額兌現。(全景網 譚兆彤)